蓟县位于天津市的最北部,地处燕山南麓,长城脚下。东邻河北省遵化市、玉田县,西接河北省三河市,南依天津市宝坻区,北临河北省兴隆县、北京市平谷区。毗邻京、津大都市,位扼东北地区入京之要冲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十分重要。蓟县居北纬30°45′~40°15′、东经117°05′~117°47′,属暖温带半潮湿大陆性季风性气候,四季分明,阳光充足,热量丰富,昼夜温差大。年平均气温11.5度,平均降水量678.6毫米,无霜期195天。全县有中小河流17条,它们汇入蓟运河后注入渤海。蓟县县境东西最宽点56公里,南北最长点55公里,总面积1590.22平方公里。地势为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,北高南低,北起长城,南至蓟运河,逐渐下降,呈阶梯状分布。北部最高点是九山顶,海拔1078.5米,南部最低点在马槽洼,海拔1.8米,南北海拔高度相差1076.7米。蓟县山区和平原对等分布,北部群山连绵起伏,满目青翠;中部湖水荡漾,水天相接;南部平原一望无垠,河渠纵横。全县有26个乡镇,945个行政村,可耕地57100公顷。蓟县地貌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。大约在19.5亿年前,整个燕山山脉强烈地壳运动引起的沉降,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沉降带,地理上称为“燕辽沉降带”。海水就顺着地壳的运动,侵入这一地区,形成了一片海洋。海洋的最深处在今天的蓟县、平谷、兴隆一带,沉积了厚度达到万米左右的海相地层,形成了后来举世闻名的“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”。大约到了8亿年前的上元古界末期,今日的蓟县地区上升隆起,海水退出,成了一片陆地。直到大约6亿年前,在长达两亿年的漫长时期,蓟县都是陆地的环境。经过长时期的侵蚀和堆积,蓟县逐渐形成了“古准平原面”。到了约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,今天的西井峪、东井峪以及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仍然保持着陆地的地貌,而蓟县的南部又形成了海洋。4.6亿年前的中奥陶世,蓟县的这部分地区都是海洋的地貌,直至3亿年前中石炭纪,蓟县南部又发生沉降而形成了海湾的环境。到了2.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,海水全部退出蓟县。从那时到现在,蓟县全部是陆地的环境,再也没有被海水淹没。在距今约7000万年以前,发生了“中生代燕山运动”,对蓟县的地貌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,从此奠定了蓟县地貌的基本轮廓。强烈的地壳运动,使北部的山区呈褶皱状的隆起,成为燕山山脉;花岗岩岩浆的侵入,形成了盘山;南部的地区断裂下沉,堆积成平原,新生代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之后的新构造运动以后,蓟县的北部继续上升,南部地区继续下沉,造成了今天的蓟县北高南低的地貌。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